蝸輪蝸桿的出現是仿生學的結果:像蝸殼一樣的機構。在沒有螺旋機構的時候,能夠給人感性認知的“螺旋”唯有蝸殼,蝸殼的螺旋造型讓人聯想很多:它有很強的“鉆”勁,是“力”的象征。工程上運用這樣的結構,發明了蝸輪蝸桿裝置時并沒有一個確切的名字,是因為后續的研究發現這樣的機構,能傳遞很大的力。但蝸輪蝸桿相對于齒輪機構來說,蝸輪蝸桿的運行是非常慢的,但卻是大有用處的,于是就出現了worm gear的命名。從worm也可以看出是仿生的命名:像蟲子(蝸?;蚱渌x子)一樣的(齒輪)。
類似蝸輪蝸桿這樣的機構還運用在離心風機和離心水泵中,它們的泵殼都是仿蝸殼的結構。
蝸輪蝸桿機構常用來傳遞兩交錯軸之間的運動和動力。蝸輪與蝸桿在其中間平面內相當于齒輪與齒條,蝸桿又與螺桿形狀相似。
蝸輪蝸桿傳動的特點
1.傳動比大,一般 i =10~80,更大可達1000;
2.重合度大,傳動平穩,噪聲低;
3.結構緊湊,可實現反行程自鎖;
4.蝸桿傳動的主要缺點齒面的相對滑動速度大,效率低;
5. 蝸輪的造價較高。
蝸輪蝸桿傳動的缺點
1.摩擦損失大,效率低;
2.蝸輪材料貴重,成本高;
3.安裝時對中心距的尺寸精度要求較高;
4.蝸桿傳動常用于傳動功率在50kW以下,滑動速度在15m/s以下的機器設備中。